<
889xnxn小说网 > > 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 第633章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情是池哥儿不能负责做的。

    那就是京城中所有一枝春茶这个铺子的管理, 肯定需要有人在后面协调。

    万一有人还要加盟他们家的铺子,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出面来促成这个事情了。

    陆清想了想, 不如把涉及到铺子管理层面的事情都交给玉哥儿来做。一来是玉哥儿他们关系亲近,又是一家人, 由他来做最为合适。二来玉哥儿原先在宛平府 他们老家县城里的时候就经常在火锅铺子帮忙, 对于做生意上的事他也懂得很多。

    陆清把这事儿跟玉哥儿说了之后, 玉哥儿一开始很高兴,但却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说道:“清哥儿,你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你觉得我行吗?”

    在他心里面清哥儿比他能干多了,奶茶铺子生意这么红火, 现在交到他手上, 他担心自己做不好。

    清哥儿鼓励道:“你肯定可以的, 之前在县城的时候你不就干的很好吗?相信我, 一定没什么问题的。”

    玉哥儿想了想,觉得也是,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听清哥说北大街铺子里头现在那个掌柜的就是个哥儿,一开始刚去的时候不也什么都不会,可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

    现在英姐也在他这里,家里头的事儿他也能有个人商量。

    陆清跟他说:“这事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咱们是一家人,有你看着,我才能跟相公安心去地方上赴任。”

    这般沉甸甸又包含着信任的话一说,玉哥儿立马就应下了。

    “我们可能二月就要动身出发了,这几天我多教你一些东西,集市上那个茶叶铺子是我一直长期合作的铺子,铺子的老板叫曹掌柜,为人挺实在厚道的,我跟他打过招呼了,以后你出面跟他接洽就行,关于茶叶方面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直接问他。”

    玉哥儿点了点头,说自己记下了。随即又问道:“怎么动身出发这么早?不是说三月才走的吗?”

    陆清说道:“原本打算的是三月走的,但相公说可能等过完年一开朝,官职调动的圣旨就会下来。到时候他去翰林院交接一下,就能离开京城赴任了。”

    “相公说从京城出发去赴任地肃昌府可以绕一下路,只要敢在上任之前到地方就行。所以我们打算出发早一些,等他去翰林院交接完事务,我们就从经常出发,大概也就是二月了。到时候绕路回一下宋家村,毕竟这去地方上当官,山高水远的,想回一趟家就更难了。”

    玉哥儿想想也是,这样打算也挺好的。走之前绕路去看看奶奶他们,不让他们记挂了。

    “去地方上做官的事儿三哥跟奶奶他们说了吗?”玉哥儿问道。

    陆清点点头:“说了,毕竟年后就要去肃昌府,地方太远了,要是不跟他们说,回头他们又该担心了。相公写了信回去的,算算时间,差不多也该收到了。”

    “那你们准备绕路回一趟宋家村的,打算跟他们在心里说了吗?”

    “没有,当时不确定会不会绕路回去,就没说。这事也是才定下的,先不说了,等回去了,奶奶大伯他们看到我们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惊喜。”

    玉哥儿道:“这么一说,我都想跟你们一块回了。在京城住着好不习惯,爹娘他们都在家,我有点想他们了。”

    玉哥儿头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之前一直都跟爹娘一起住,现在出嫁了,日子跟以前大不相同,所以他很不习惯。

    好在每天他的生活里面还有李满和孩子,转移了他许多注意力,如今的日子过得还算充实。

    “你放心,我回去帮你看看二伯和二伯母他们,跟他们说你在京城过得很好,让他们不用总是挂念你。”陆清宽慰道。

    两个人又说了一会儿话,陆清这才回去。

    过完十五之后,朝廷就正式开朝上朝了。第二天宋声就收到了封他做六品通判的圣旨,文书他已经提前拿到了,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官印,算是他以后的印信。

    圣旨上写了要在七月底之前上任,这中间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为什么中间时间这么长,是因为全国地方赴任的官员赶路的地方不一样,有的官员光是在路上都要走上四个多月。

    圣旨一下来,就意味着宋声可以去翰林院交接工作了。

    把翰林院的活交接完,他就可以带着圣旨和文书前去赴任了。

    宋声去翰林院交接工作的时候,把自己负责的所有书籍都整理好,交给别人之后,就去了史学明那里辞行。

    这个大学士在名义上算是带他的人,也是掌管翰林院的主要负责人,所以宋声走之前特地来跟他辞行。

    史学明胡子已经白了,他对宋声的印象还不错,便多说了几句。

    “为官者,切勿心浮气躁,到了任上一定要多听多看,切不可危言耸听,不可被遮蔽双眼。要多体察民情,多听听百姓们怎么说,多干实事儿,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是一个好官该做的。”

    “为官者,切勿太过刚直,要知道过刚易折,行事要三思而后行,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在外为官,跟在翰林院做官大不相同,想要做出一番功绩来,还需要你自己多下苦心。”

    史学明一连说了很多话,基本上都是一些经验之谈,给宋声在地方上做官的忠告。

    要知道这些话对于宋声这种初出茅庐的官员来说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宋声行了一礼,十分感谢他,这才从翰林院出来。